新闻中心News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柔性版印刷的特征属性
2022/11/7
     如预料和期待的那样,中国柔性版印刷多年来有条不紊地稳健发展着。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也没有挡住中国柔性版印刷前进的步伐。中国柔性版印刷的发展是缘于相较于其他印刷方式在市场占比低、空间大吗?其实不然,而是由于柔性版印刷的特征属性使然。归纳起来,柔性版印刷具有显著的三大特征属性:包装属性、技术属性和环保属性。中国柔性版印刷发展到当前的水平和阶段, 探讨柔性版印刷的特征属性,期许有利于统一认识和理解柔性版印刷的秉性,增强发展中国柔性版印刷的决心和信心。


包装属性

用于包装装潢的产品,几无柔性版印刷不涉足的。无论是后印还是预印的瓦楞纸箱,纸盒、纸袋、纸杯、餐巾纸、托盘纸、图案较为简易的透气膜、印刷精美的软包装薄膜、利乐包、用于标识产品的标签标贴,还是用于增强产品美观度的光油涂布等产品和应用,都有柔性版印刷的足迹。柔性版印刷似乎是为包装而生,其包装特征属性十分突出。虽然柔性版印刷也应用于扑克牌、书刊和电容箔膜的印刷,但其数量和影响力较为有限。


胶印在书刊、报纸、宣传画册和包装上均有应用,具有包装特征属性,但非压倒性属性;凹印也具有明显的包装属性,但其承印物主要集中于薄膜和纸张,与柔印广泛的包装承印物无法比拟;丝网印刷的包装属性则微不足道;与柔印同样兴起的数字印刷,个性化是其显著特征。可以说,在所有的印刷方式中,包装特征属性更多地属于柔性版印刷。


装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包装总量不低,但人均包装消耗仍较低,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柔性版印刷充分地发挥其高效、色泽稳定、低废品率和绿色环保等优势,在除了薄膜软包装和标签标贴以外的中国包装印刷领域成为主要的印刷方式。包装是商品流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包装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有着包装特征属性的柔性版印刷也必将长期与包装共繁荣,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


2技术属性

柔性版印刷主要由印前、制版、印刷和印后等工艺和工序组成。这里把制版独立出来,是考虑到其工艺技术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足以将其从广义的印前中抽离出来,印前的任务被界定于从图稿设计处理到输出可用于成像的数字文件为止。

印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不论“三分印刷, 七分印前”是否恰当,至少其反映了印前在柔性版印刷过程中承担至关重要的角色和技术含量。一直以来,印前的目标无外乎是让印刷实现更亮更平顺的高光、更高的实地印刷颜色密度和更少的网点塞网。然而,实现此目标却非易事。平顶点技术增加了印前的个性化、灵活性和复杂性,除了传统的线数和网角选择外,印前人员还得采用适当的表面加网参数,加上不断出现的有别于传统调幅加网的网点技术,以及早已面世的七原色印刷方式,增添了柔性版印刷印前工作和活动的无限可能,标准化的柔性版印刷印前尚无从谈起。印前人员还得通过色彩管理充分知晓客户的柔印生产条件和状况,知道客户能印什么,不能印什么,否则印前做得再完美,到印刷时非但无用,反而有害。柔性版印刷的印前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活,必须是软件、人员经验和印刷状况的有机统一。印前技术手段一直在推陈出新,凸显了柔性版印刷的印前技术特征属性。


3环保属性


柔性版印刷是公认的绿色环保印刷方式,其环保特征属性毋庸置疑。无毒、无害、无重金属和极低VOCs可直接排放的水性油墨,使得柔性版印刷的绿色形象深入人心。柔印溶剂型油墨的VOCs含量和印刷过程中添加的溶剂量都显著低于凹版印刷,对环境和健康的不良影响相对要低得多。柔印制版环节也持续不断地摒弃传统的四氯乙烯+正丁醇混合溶剂,转而采用更加环保的洗版溶剂和无溶剂的制版方式(如热敏制版和水洗制版)。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绿色环保提倡源头替代、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源头替代摆在了首位,是有效的环保举措,改变了原来偏重末端治理的机制。近年来,在国家部委发布的有关“蓝天保卫战”等系列环境保护要求文件中,已明确“倡导使用柔版印刷等低(无)VOCs 排放的先进印刷工艺”“推广使用柔印等低(无)VOCs 排放的印刷工艺”,说明柔性版印刷的环保属性已被广泛认同,而且已被称为“先进印刷工艺”,柔性版印刷的环保优势将持续得以彰显和发挥。

绿色环保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柔性版印刷一定会持续研发创新更加低碳和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其环保特征属性将愈发深入人心。

将来的一段时间,可以预计柔性版印刷快速发展的势头会得以保持。柔印在包装方面的潜力主要在软包装和标签领域,该领域的应用增多后,柔印的应用领域就更加均衡;技术上应创新于智能自动化,切实提升柔印的质量和效率;环保上需更多地采用水性油墨和更加环保的制版方式,并规范对印刷废水、废渣的日常处理。

Copyright © 2015-2023 上海敏晨化工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36220号 沪(普)应急管危经许【2022】200628